治疗方法:
中药治疗:
予膈下逐瘀汤加减。药物组成:当归15~30 g,白芍药15~30 g,川芎10 g,桃仁6 g,红花6 g,蒲黄10 g,五灵脂10 g,香附10 g,乌药10 g,延胡索10 g,甘草6 g。
寒凝小腹冷痛加小茴香、肉桂;痛甚而厥酌加附子、干姜;伴胸胁乳房作胀加柴胡、枳壳;瘀重加益母草;腰骶疼痛加杜仲、续断、巴戟天;气虚乏力去桃仁、红花、五灵脂,酌加党参、黄芪;血虚重用当归加熟地黄;呕逆加吴茱萸、生姜、半夏;有热酌加生地黄、牡丹皮、栀子。
用法:每日1剂,水煎取汁300 mL,分早晚2次服。每月行经前5~7日开始服药,至月经来潮1~2日停药,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。
针刺治疗:
取穴:中极、关元、三阴交。患者取仰卧位,穴位局部75%酒精消毒,选用0.30 mm×40 mm毫针直刺,平补平泻,每日1次,留针20~30分钟。疗程同中药治疗。
痛经多因情志所伤,起居不慎,或因六淫为害,或体质因素等原因导致冲任气血运行不畅,或失于濡养而致。现代医学认为,原发性痛经与子宫合成与释放前列腺素增加有关。前列腺素刺激子宫平滑肌收缩,产生下腹痉挛性疼痛。平滑肌持续过度收缩,造成子宫供血不足,缺血缺氧,刺激神经原发生痛经。
本病病位在胞宫、冲任,变化在气血,以“不通而痛”或“不荣而痛”为主要病机。治法当以调理胞宫、冲任气血为主。
膈下逐瘀汤加减方中当归、白芍药、川芎、桃仁、红花、蒲黄、五灵脂、延胡索等实为桃红四物汤加减与失笑散合方,有较好的活血调血止痛之功,祛瘀活血中寓养血调经之意;香附、乌药理气止痛与血药协同,增强调血止痛之力;甘草调和诸药。
针刺处方中,关元、中极为任脉经穴,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、足少阴肾经、足厥阴肝经交会穴,三穴配伍有通调冲任、调补气血、行瘀止痛之功。
针刺与中药综合治疗相辅相成,共奏调理胞宫、冲任气血,调经止痛之功。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活血化瘀中药有改善盆腔血管流量、流入时间指数等血液动力学作用,能调节子宫平滑肌运动,降低经血和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合成的作用。现代针灸研究证实,针刺通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,调整内分泌功能和调节神经系统起到调经止痛的作用。
针刺配合中药可通调胞宫、冲任气血,化瘀止痛而不伤正,具有疗效确切、副作用少的优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