治疗方法:
针刺治疗:
选穴:关元,三阴交(双),血海(双),水道(双),太冲(双),地机(双),合谷(双)。
操作方法:关元直刺1-1.2寸,针行提插捻转补法;三阴交直刺0.5寸,针行提插捻转泻法;合谷直刺0.5寸,针行提插捻转补法;血海、地机、水道直刺1-1.2寸,太冲直刺0.5寸,均行提插捻转泻法。以上各腧穴得气后留针30分钟,于行经前3天开始,7天为1疗程,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价。
中药治疗:
本病多表现为寒凝血瘀证,治宜温经散寒,活血通经,方选《医林改错》少腹逐瘀汤加减。方药:当归15 g,川芎10 g,肉桂10 g,干姜15 g,小茴香10 g,延胡索12 g,五灵脂15 g,蒲黄15 g,川楝子10 g,乌药10 g,桃仁10 g,红花12 g,
用法:1剂/天,水煎服,2次/天,于经前2天开始服用,持续至行经3天后停服,连服3个月经周期后,进行疗效评价。
在中医古籍中,称痛经为经行腹痛、月水来腹痛、妇人血气痛等。本病病位在子宫、冲任,以“不通则痛”或“不荣则痛”为主要病机。由于经期及经期前后的特殊生理状态,痛经伴随月经周期而发。
祖国医学认为此病多由于气滞血瘀,寒凝胞中,气血运行不畅,不通则痛,故治法以温经散寒、活血通经为主,方选少腹逐瘀汤加减。
少腹逐瘀汤是王清任治疗血瘀证的代表方之一,方中以桃仁、红花、川芎、当归、延胡索等为基础药物,配伍温通下气之小茴香、肉桂、干姜,故温经止痛作用较强。现代药理研究延胡索中含有延胡索乙素有良好镇痛功效。
毫针镇痛原理是在中医脏腑经络整体观的理念基础上,针刺某一腧穴或某几个腧穴,产生对经络气血运行之调节,使之通畅无阻,气血运行通畅,故其痛即止。
关元为任脉和足三阴经的交会穴,又位于胞宫部位,具有调冲任、温元阳、散寒镇痛之功。地机为足太阴脾经的郄穴,既可健脾祛湿,又可通经镇痛。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,配合血海行气解郁,调理气血。水道为足阳明经穴,冲脉隶于阳明,此穴具有调和冲任、镇痛的作用。三阴交是足三阴交会穴,可活血调经。合谷为手阳明经的原穴,有理气镇痛的作用。
用补合谷、泻三阴交的针刺方法,可理气活血,祛瘀镇痛。针药合用,相得益彰,共奏温经散寒、活血镇痛之效。